关于加快治理雾霾,改善莱芜环境的建议 刘 翠 玲 近年来,持续高发的雾霾天气,引发社会公众对空气质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入冬以来雾霾黄色、橙色预警一直伴随着莱芜的天气,空气污染指数屡创新高,有市民调侃:“能见度低的看不到对面的你的脸”。据国家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城市空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达17.8万人,目前城市的肺癌患病率比农村高3-4倍。雾霾天气也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到医院就医的呼吸道、心血管病人急剧增多,持续的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民众的生活。治理雾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一、我市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雾霾是由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产生的有毒物质。由于这些有毒物质都小于2.5微米,因此,它们又被称为PM2.5。对于雾霾的来源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首先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我市几大钢铁厂、电厂、水泥厂等都是燃烧排放废气的重点,是造成我市持续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以及一些排放不达标的小型车是污染排放的重点。第三是建筑工地扬尘及垃圾焚烧等产生的污染,这无疑对恶化的空气质量是雪上加霜。 二、治理雾霾的意见建议 (一)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解决雾霾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产业升级,也就是要推动绿色经济,往节能减排产业发展。一是坚持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的发展原则,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深化节能减排等为重点,加快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钢铁水泥等产业转型升级。二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力度,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三是继续淘汰落后产能,降低高耗能高污染过剩产能,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政府有关部门应对燃煤、水泥、化工、电厂等容易产生工业废气污染行业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限停生产。 (二)倡导绿色出行,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多,比较复杂,既有颗粒物、氮氧化物、又有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累积对雾霾产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全社会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加强公共交通建设以及控制私家汽车保有量。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禁尾气不达标汽车上路。对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引入新能源进行车辆改造等措施,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借公车改革之机,在机关事业单位倡导少开车,尽量乘坐公交车及骑公共自行车活动,自觉从我做起,放弃一些开车的自由,减少一些空气污染,多一些清新的空气。 三、改变供暖收费标准,实行按流量收费 据分析,冬季雾霾和燃煤供暖有很大关系,在供暖季结束之前,我们可能还会面临严重的雾霾天气。目前,传统的冬季供暖自己无法控制开关,有时即使家里几天没人,暖气依然无法关闭,并且温度过高时也无法控制,造成很大的浪费。实行按供热计量收费,用多少缴多少,能够激发老百姓的节约意识,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目前我市很多小区达到了按流量计费的条件,但是尚没有具体办法,希望能尽快探索出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的按供热计量收费办法,真正实现供暖也像供水、供电一样,用得明明白白,看得清清楚楚。 四、减少建筑行业扬尘,严控垃圾焚烧 加大对建筑行业等容易造成扬尘的企业现场巡查监测力度,建筑施工扬尘点多、面广、线长,而且具有易反复、易突发的特点,要强化控制,严格执法,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治理扬尘污染仅靠突击检查远远不够,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如将企业是否重视扬尘污染控制作为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对扬尘超标的建筑施工企业采取限制施工等措施。要建立长效机制监管各类焚烧,对秸秆焚烧,垃圾、树叶焚烧,胶皮、塑料焚烧等,应设有专门部门来监管,并设立举报电话、微博、微信平台,方便市民举报。 五、治理雾霾要下重拳,控制污染需要联合执法 因为条块分割,没有一个部门可以对污染企业做到完全执法。环保部门可以检测,却没有强行执法的权力;公检法可以强行执法却又没有违法证据。所以控制污染需要政府加强领导,部门联合执法,执法小组由各级环保部门、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参与。各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动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搭建一个合作互动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及时掌握污染发展趋势,形成对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提升政府环境治理的应急能力和治理水平。 六、建立通报宣传制度,推进社会公众参与环保进程 气象部门应每天通过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气象短信以及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布PM2.5数值,让民众能充分了解自己所处区域的空气污染情况。这样,既有利于人民群众预防,减少户外活动,保证身体健康,又能激发民众主动采取措施防治污染。积极发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共同建设美丽家园。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制定,逐渐促成环保的市场力量和社会道德力量,落实环保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在社会上倡导正确环保理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提倡节约、反对浪费,降低公众不良生活方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市财政局国库收付中心科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