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质量强市战略的建议 李兴实(市政协常委、民盟莱芜市委副主委、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和“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并认真抓好实施,在质量提升、品牌创建、标准引领、质量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质量意识较差、发展不够平衡、知名品牌少、质量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为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加快质量强市步伐,建议: 一是注重政府推动,强化质量考核。近年来,全国开展了“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一批城市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厦门提出“民生至上、品质厦门”的城市质量理念,在全国率先建立市民质量满意度测评体系;扬州市确立了“精致扬州、质量成就”的城市质量精神,把质量强市工作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位。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五个莱芜”,这更离不开质量工作。建议政府把质量工作和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探索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企业全面负责、部门联合监管、检验技术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的质量安全多元共治工作机制,着力构筑大质量发展格局。一要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完善以“市长质量奖”为主体的质量奖励制度,精心组织好每年一次的全市“质量月”活动,推动各区、各企业开展质量强区、质量强企建设。加强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用好考核结果,充分发挥考核的风向标作用,促进各级政府更加重视质量、抓好质量提升。二要强化准入退出机制。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资源浪费以及危害人身健康、财产安全的行业和产品,严格许可管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和重要敏感进出口商品监管。对问题严重的企业实施整顿,对不能保持准入条件、不能保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依法强制其退出市场。三要创新质量发展机制。完善市长质量奖、标准引领等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标准引领等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广大企业和全社会讲标准、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四要创建品牌培育机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发挥品牌引领带动作用。支持企业依托技术标准开拓海外市场,实施品牌经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办理商标国际注册,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二是注重标准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得标准者得天下”。谁拥有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主动权。英特尔和微软正是通过中央处理器(CPU)和操作系统的标准,主导了全球计算机产业系统和产业链,牢牢控制产生利润的最关键环节。各国高度重视标准主导权。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都把标准化作为支撑战略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市大力实施“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下一步建议继续完善标准经济引领工作机制,出台落实奖励政策,激励引导更多企业抓住机遇,坚持产业振兴与标准提升相结合,推动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实施主体,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优势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主导起草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加快实现由“莱芜制造”向“莱芜创造”、“莱芜设计”、“莱芜标准”的转变,真正让标准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提质增效、保障群众质量安全的新引擎。加快品牌培育步伐,以十大产业振兴提升为重点,瞄准质量顽症,加快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品,促进全市质量水平由低端向中端,由中端向高端迈进,加快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三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全面提高质量水平。质量工作主体是企业、根基在企业、提升靠企业。一要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建立健全职责明确、法人首责、有错必究的企业质量责任制,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在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落实产品“三包”、缺陷产品强制召回等质量安全责任。大力推进金融、餐饮、旅游等服务标准化,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进一步完善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度和信息档案制度。二要全面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督促企业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质量控制。大力推广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六西格玛等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广泛开展质量风险分析、计量检测把关、产品质量检验、质量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三要推进企业质量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研究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四要推动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采用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建立健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机制,强化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推动企业积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投资者、合作方、社区和自然环境等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大企业及省(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要率先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树立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形象。 四是完善联动机制,加大执法力度。质量强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健全“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共建新格局,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质量强市建设,推动质量发展。质监、工商、食品药监、公安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对重大质量安全案件实行联合办案挂牌督办。要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和重点市场的质量执法,严厉打击危害国计民生、侵犯知识产权、危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落实举报奖励,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新闻媒体要积极传播质量故事,唱响质量声音,推动广大企业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技术比武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推进经济发展“迈向质量时代,建设质量强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