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传“多福” ——记市政协委员、市多福砚研究中心主任张瑞乾 燕子石又称多福石,除了观赏价值外,还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古时人们就用它来制砚,称为“多福砚”、“鸿福砚”。多福砚保潮耐涸,易于发墨,不伤笔毫,备受历代文人的珍爱。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因为种种原因,多福砚不再受宠,濒临消失。这时,张瑞乾站了出来,坚持不懈地挖掘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誓将这一珍品传承下去。 几十年研究,多福砚了然于胸 上世纪60年代末,张瑞乾出生于牛泉镇西王庄村,这里是燕子石的主产地,由于自小耳濡目染,对燕子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9日,记者在位于龙潭东大街的多福砚坊见到了张瑞乾。进门的一瞬间,记者的目光立即被陈列的一方方多福砚吸引住了。这里的多福砚与平常所见的砚台的不同之处在于,每块砚台上都有独特的纹饰,或如意、或飞燕、或祥云,根据每块石材独特的形状结合创作者对于作品的构思,赋予不同的寓意,制作出形状各异的多福砚。在四周的墙壁上,更是挂满了古人赞颂多福砚的诗句。“我收藏的多福砚有400多块,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目前莱芜地区的多福砚虽然质地和成色都是上等的,但是一直没有被开发和保护好,多福砚虽历史久远,但并没有名气在外。”张瑞乾说。 张瑞乾对于多福砚可谓是极端喜爱,说到多福砚,他滔滔不绝,多福砚的前世今生,历史渊源,他早已了然于胸。张瑞乾说,多福石之名一般被燕子石取代,学名三叶虫化石。作为古代考举之人及达官贵人案牍挥毫必备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多福砚因其珍贵被视为上品而受到广泛喜爱。明清时人们就用多福石制砚,称为“多福砚”、“鸿福砚”。用多福石制作的石砚,保潮耐涸,易于发墨,不伤笔毫,备受历代文人的珍爱,清乾隆皇帝《西清砚谱》将其列为卷二首。“对多福砚我研究了几十年,历史记载我基本也都查到了。”张瑞乾说。 苦苦坚守,旨在振兴多福砚 多福砚曾辉煌过,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多福砚由于制作麻烦、价格等原因,被人们抛在了脑后,看到这种情形,张瑞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奔走呼告保护这一历史遗产,却得不到认同,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咬牙坚持着。 张瑞乾介绍,多福砚历史悠久,且名声在外,不挖掘实在可惜。“清康熙四十年《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作《醉观多福砚》五言长诗,并对多福砚流传作了精确考证。清乾隆时,官员盛百二任淄川县令,著有《淄砚录》。其中《多福砚、鸿福砚》篇末按语中详细记录了乾隆年间莱芜地区的采石制砚状况。乾隆皇帝作《题乾清宫所藏五砚》诗,诗中明确指出多福砚为乾隆皇帝五方常用砚之首。该砚至今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徐世昌收藏有一方多福石砚屏,其砚铭云“前人得之制为砚,我却立之为砚屏。置之几案如山岳,照耀文字光日星”。该砚现藏天津博物馆。“民国地质学家章鸿钊编著《石雅》,《蝙蝠石》篇按语中称‘多福石即今之三叶虫化石,汶上人称蝙蝠石者也’。”张瑞乾说道。 张瑞乾介绍,目前他制作多福砚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平时都是依靠经营各种奇石来维持着多福砚的研究,“现在制作多福砚更多的是为了传承这门艺术,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多福砚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但是耗时很长,主要是依靠手工来做,而且现代人用得越来越少,销路很难打开。即使这样,我也狠下心了,赔本也要干。”张瑞乾说。 天道酬勤,多福砚重新引重视 几十年来,张瑞乾一直没有忘记振兴多福砚。经过不懈努力,张瑞乾在2010年成立了市多福砚文化研究中心,使多福砚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研究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随后,相继推出“仿乾隆珍玩”多福砚。2015年11月经山东省文物局备案批准,成立市多福砚博物馆,馆藏历代多福砚、鲁砚、省外名砚及各类砚文化集注400余件套。2016年6月,张瑞乾配合山东省鲁砚协会、山东大学砚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制定多福砚行业材质标准。标准的制定使多福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经营、收藏鉴赏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推动了多福砚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张瑞乾说,他从事多福砚的挖掘、保护、研究已经数十年,其作品也已有上千件,大都被各地的博物馆陈列收藏。对于这些成果,他倍感欣喜。“这些年的努力,总算没白费,人们开始慢慢认识、认可这个宝贝了。” 对于这些年来的苦苦坚守,张瑞乾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作为一个艺人,保护多福砚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付出再多,我也愿意。”张瑞乾坚信多福砚必将迎来辉煌,谈到下一步的计划,张瑞乾表示,他还会继续挖掘多福砚文化,擦亮多福砚品牌,普及推广多福砚文化,让更多的莱芜人重新认识多福砚。 ?相关链接 多福石又名燕子石。因石上有化石状如蝙蝠、形似飞燕而得名,主要出产于莱芜南部圣井一带山区。以多福石制砚历史悠久,相关文献记载颇多。多福砚始创于公元1637年,自问世以来当地制砚业兴起,清中期达鼎盛,至清末民国一直被视为进献贡品。清乾隆四十三年编纂完成的《四库全书》子部《西清砚谱》卷二之首刊录一方“乾隆珍玩”多福砚,该砚在乾隆皇帝壬子年所作《乾清宫所藏五砚》诗中被誉为五方常用砚之首,至今仍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13位砚文化专家走进多福砚之乡 7月31日至8月1日,由山东省鲁砚协会和莱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办的《多福砚志》编纂座谈会暨《走进多福砚之乡 弘扬多福砚文化》讲座在我市举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正光,山东省鲁砚协会会长傅聿胜,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华慈祥等13位专家就《多福砚志》编纂工作和莱芜多福砚产业的发展给予意见建议。 7月31日,与会专家学者先后到羊里镇西温石村温石产地、莱芜多福砚博物馆、中国(莱芜)钢铁博物馆、牛泉镇多福石产地进行参观。8月1日上午,召开《多福砚志》编纂座谈会暨《走进多福砚之乡 弘扬多福砚文化》讲座。座谈会上,与会专家针对我市《多福砚志》篇目设计讨论稿发表观点,大家畅所欲言;讨论结束后,王正光、傅聿胜、华慈祥就推动我市多福砚相关产业发展作了精彩报告。 莱芜盛产多福石,是我国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且品质上乘,以多福石制砚历史悠久。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以莱芜市多福砚坊为重点的一批民间手工艺家成功恢复了多福砚的传统制作工艺,多福砚的挖掘、恢复、保护、研究开发工作得以持续下来。2012年,经国家商标总局批准,“多福砚”品牌商标注册成功;2013年,莱芜市多福砚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15年,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莱芜市多福砚博物馆开馆;2016年,莱芜市人民政府公布“多福砚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莱芜市多福砚研究中心主任、多福砚博物馆馆长张瑞乾说:“今年是多福砚这一历史文化名品诞生380周年,志书的编纂非常关键。我们不能只搞燕子石(多福石)低价批发,要像专家所说,挖掘其文化内涵,将产业做深做精。” “历史上记载、论述多福砚的史料丰富,但系统地对多福砚这一砚种编纂《多福砚志》,这在多福砚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对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保护抢救、传承保存、开发利用宝贵的文化资源,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史志办主任李贞锋说。 多福砚博物馆馆长张瑞乾: 让莱芜燕子石显出应有价值 8月1日举行的全市《多福砚志》编纂座谈会暨《走进多福砚之乡 弘扬多福砚文化》讲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将推动全市多福砚文化的研究和行业转型发展。8月15日,记者采访了莱芜市多福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多福砚博物馆馆长张瑞乾,请他介绍了我市发展多福砚文化的优势和建议。 张瑞乾认为每一方多福砚都是无价之宝,图为他整理多福砚博物馆的砚台。(摄影 李萌萌) 文化底蕴深厚,从文献记载看,多福砚并不弱 张瑞乾是牛泉镇西王庄村人,出生在燕子石产地。早在1985年,因为爱好,不到20岁的张瑞乾到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砚台的制作,知道了多福砚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宝贝之一,在史书上有记载。后来,张瑞乾到单位上班,但一直没有间断对多福砚的制作和研究。 张瑞乾告诉记者,我市燕子石最早用来做砚台,但随着市场变化,更多做成工艺品,实用功能逐渐淡化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莱芜市工艺美术公司、莱芜市圣井乡工艺美术厂等单位依托当地丰富的三叶虫化石资源,经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石可先生精心指导,制作多福砚及相关文房用品,好评如潮。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个体业者蓬勃发展,形成了有数千人采石加工、上百家店铺经营的局面,年产燕子石文房套件及各类工艺品几十万套。 2010年前后,感受到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张瑞乾辞了职,专心做多福砚。“书法有章法,砚有砚道,做砚台首先要继承传统,不能胡来。”采访中,张瑞乾向记者介绍了多福砚制作的过程。砚台分不同的种类,一方砚台要经过制璞、设计、雕刻、打磨等多道工序,基本用手工制作,想做出精品,需要用心琢磨。 做砚台起步的张瑞乾,也潜心研究多福砚文化。据张瑞乾介绍,清康熙三十年王渔洋著的《池北偶谈》卷二十谈异《识墨砚》中记载,明崇祯年间,多福砚的创始人张延登偶遇多福石,制为多福砚,并创作多福砚铭;《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作《醉观多福砚》五言长诗,并对多福砚的流传做了精确考证;乾隆三十三年,淄川县令盛百二著《淄砚录》,篇末按语中详述了乾隆年间莱芜地区的采石制砚情况;被制砚界奉为圭臬的《西清砚谱》卷二之首刊入一方乾隆珍玩的多福砚,该砚在乾隆壬子年所作的《乾清宫所藏五砚》诗中被誉为五方常用砚之首,至今仍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很多国内名砚,名气比咱大,但是历史记载比咱少。谈文化内涵,多福砚一点都不弱。”张瑞乾说。 赋予其文化内涵,将多福砚打造成特色旅游纪念品 7月31日,张瑞乾带领参加《走进多福砚之乡 弘扬多福砚文化》讲座的专家考察多福砚砚材产地。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张瑞乾联合相关专家学者及业界同仁成立莱芜市多福砚文化研究中心,使多福砚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研究开发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2015年11月,经山东省文物局备案批准,莱芜市多福砚文化研究中心发起成立莱芜市多福砚博物馆,馆藏历代多福砚、鲁砚、省外名砚及各类砚文化集注400余件套。自开馆以来,除常规展览外,多次举办临展、特展、砚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 走进多福砚博物馆,迎面是刻在石碑上的乾隆皇帝《御制多福砚铭》。“砚铭刻在乾隆皇帝的多福砚红木匣盖上,收录于四库全书内。这里的是用老家山上的石头雕刻的。”张瑞乾说。 2016年6月,莱芜市多福砚文化研究中心、鲁砚协会莱芜工作站配合山东省鲁砚协会、山东大学砚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制定多福砚行业材质标准。标准的制定,使多福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经营、收藏鉴赏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力地推动了多福砚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张瑞乾制作的多福砚作品被天津市博物馆收录,还荣获了第六届“泰山文艺奖”。张瑞乾一直致力于将燕子石产业做深做精,不断弘扬多福砚文化的同时,希望可以带徒弟教授多福砚的制作技术。 如今,面对全市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的契机,作为市政协委员的张瑞乾,提出了争创“中国多福砚文化之乡”,助力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的建议。今年是多福砚创始380周年,除了已经举办的座谈会外,张瑞乾还积极准备促成多福砚文化研讨会及举办多福砚文化主题巡回展等。“多福砚是用化石制作的,其材质本身就是无价的。要改变过去粗制滥造、廉价买卖的做法,增加工艺含量,赋予其文化内涵,将多福砚打造成特色旅游纪念品,让莱芜燕子石显出应有价值。”张瑞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