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村容、宽敞硬化的村道,走在鄄城县农村的大街小巷,让人很难相信这是过去垃圾乱堆、尘土乱飞的农村。这些变化得益于鄄城县去年以来在全县广泛开展的乡村文明行动,也凝结着全县广大政协委员的勤劳和汗水。
鄄城县地处鲁西南,由于西方与北方都有黄河阻隔,交通不是十分便利,经济一直欠发达。在过去,“脏、乱、差”就是该县农村的代名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夜晚一片黑”是农村的真实写照。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台后,群众对改善农村落后面貌的热情很高,引起了基层政协委员的关注。这几年,住鄄城的菏泽市政协委员与县政协委员,积极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种方式,从加强鄄城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文明村庄、提升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水平等不同方面,提出了大量建议,希望政府大力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
对这些建议,鄄城县高度重视,2013年9月,在全县开展了“乡村文明行动”。 行动积极吸纳委员建议,以提升乡村整体文明水平为目标,以村级文明专项行动、乡镇驻地环境综合提升和县乡村道路综合治理为抓手,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大力整治乡村路域环境,实现了乡村综合环境的大改善、大提升。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优化群众人居环境,自然成为乡村文明行动的首要任务。按照委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变‘要我清洁’为‘我要清洁’”的建议,鄄城县全民动员,户户参与,人人动手,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了大清扫、大清理、大清运活动,一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人民战争全面铺开。全县累计出动人力30余万人次,各类机械2万余车次,清理“三堆”20万个,清运垃圾15万余吨,同时,新增绿化面积5.1万平方米,安装路灯5446盏。垃圾堆、柴草堆、粪堆及建筑垃圾不见了,乱贴乱画乱搭乱建没有了,残墙断壁整修了。全县1090个村庄,展示了1090个新的容颜。
环境整治初见成效,乡村面貌为之一新,但是怎么保持是个大问题。根据政协“建立务实长效机制”的建议,鄄城县先后投资1.3亿元,在各乡镇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建立了稳定的保洁队伍。全县配备卫生保洁员1200名,配备垃圾桶9080个,修建垃圾池3024个,配备人力保洁车2069辆,机动三轮车1094辆,垃圾侧装车51辆,封闭式垃圾车17辆,每个乡镇街道建设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各一处,新修乡镇驻地污水管网123公里,村级污水管网67公里。在全县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
委员们提出:“实施乡村文明行动,重‘硬件’更要重‘软件’,如何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至关重要。”鄄城县结合乡村实际,在全县439个行政村全部设置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十佳孝星”、“四德之星”、“好婆婆、好媳妇”、“义行善举模范”、“十星级文明户”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在全县开展得如火如荼,一大批道德模范人物纷纷涌现。今年8月份,全县举行了“好媳妇”、“好婆婆”双十佳评选表彰活动。这些榜单,谁能上榜全部由群众说了算,就是要让那些在村子里受到群众赞扬的人走路带劲、脸上有光,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人感化身边的人。这一个个竖立在鄄城农村的“四德榜”, 体现了鄄城人民对道德模范的推崇,展示了鄄城县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同时,通过开设道德讲堂,加强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孝敬公婆,尊老爱幼,诚信互助、邻里团结等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如春风化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大农村群众的文明素质悄然提升。
乡村文明行动的开展,带来的不仅是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更是广大农村群众文明行为的养成,生活幸福指数的显著提高,实现了让农村人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