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密切干群关系的新要求 |
发布日期:2013-11-25 | 浏览次数: | 字号:[ 大 中 小 ] | | |
|
|
问题是时代最实际的呼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就防止和克服脱离群众这一执政党的最大危险,进一步加强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工作理论新的时代内涵。这为我们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密切干群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干群关系直接反映党群关系,关乎党的形象,关乎群众福祉,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密切干群关系,干部负有主要责任。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现在有的干部在如何认识和对待群众的问题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观点和做法。比如,有的迷信“天命”、“天意”,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有的眼里只有领导、老板、“能人”、“精英”,瞧不起群众,听不进群众意见,遇事不愿意找群众商量等。群众观上出了问题,就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脱离群众的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他尤其强调,领导干部“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求党员干部把握唯物史观的真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政协委员中的党员和政协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意识,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当主人、视群众为亲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把为人民群众的事业贡献力量作为最高追求。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服务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始终植根人民、相信人民,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二、权力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切实做到执政为民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说明,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受人民委托、为人民服务并受人民监督的。当前,绝大多数干部能够为民掌好权,但确实有少数干部用权为私。比如,有的把权力当儿戏,工作敷衍了事,推诿扯皮,得过且过;有的把权力当成个人飞黄腾达的云梯,板凳尚未坐热就想着提拔晋级;有的把权力当成个人地位的象征,自以为高人一等,摆官架子、说官话,对群众吆五喝六,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的把权力当成“摇钱树”,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把权力当成“遥控器”,为家人、朋友牟取暴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沉迷于声色犬马,陶醉在轻歌曼舞,甚至挥霍无度、骄奢淫逸、贪污腐化等。这些问题都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的异化,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割裂党的血脉,造成干群分离。剖析问题原因,从主观上讲,主要是由于有的干部经不起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权力观发生了扭曲。从客观上讲,主要是因为党政领导干部掌握着执政资源,如果缺乏有力监督,容易引起以权谋私、权力泛滥、腐化堕落。目前绝大多数干部未经历战乱之苦、开国之艰、创业之难,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更缺少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斗争环境的历练,缺少对工农劳动群众唇齿相依的情感维系,容易脱离群众。另外,我国封建文化传统中的“官本位”意识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一些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领导干部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反腐倡廉当做政治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些重要论述,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体现了夙夜在公、一心为民的责任担当,体现了根治作风之弊的坚定决心。
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人民政协虽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但作为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职能,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政协委员中的党员和政协工作者同样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要坚持时刻为自己补充精神之“钙”,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对党史国史的深入学习,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夯实克己奉公、勤政廉政、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要坚持把对国家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民所用,专题调研、提案建议、资政建言等各项工作都要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自觉维护人民群众正当权利,真正做到为民发声、为民议政。要严守政治纪律,牢固树立党章意识和制度意识,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做到令行禁止,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要加强党性修炼,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当成人生总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经常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经常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亲属链,切实在社会各界树起艰苦奋斗、廉洁向上的良好形象。
三、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切实把人民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干部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艰巨。大多数干部能够适应新情况,多措并举为人民谋利益,但也有少数干部存在问题。比如,有的不自觉落实党关于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不主动谋划惠及民生的有效举措,不积极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办法,对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利益诉求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上,在具体利益上与民争利等。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干群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要坚持人民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这些重要论述,正本清源,启人心灵,为我们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政协委员中的党员和政协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参政议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履行职能的实践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把权力和精力用于服务人民,把智慧和才能奉献给人民,把情感和爱心倾注于人民,常怀爱民之心,常谋富民之策,常为利民之举,协助党委和政府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不负各界群众的重托和期盼。要及时反映社情民意,既正确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又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方面的利益;既关心广大群众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又尊重和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幸福指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发挥联系各界群众广泛的优势,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四、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切实真抓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事当前,是空谈,还是实干,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事关政绩观、事关工作成效、事关群众对党和干部信任的问题。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我们必须下决心、下大气力克服空谈现象和问题。比如,有的讲大话、空话、套话、废话,摆花架子,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有的喜欢照抄照搬,有事无事都开会,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工作飘浮,不深入、不踏实,犹如墙上芦苇、井中葫芦,立不起来、沉不下去;有的下基层走马观花,热衷于“四个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听听汇报、看看材料”;有的上报情况不断“注水”,搞假成绩、假数字、假典型、假指标等。这些都是搞形式主义的表现,其共性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数量轻质量、重局部轻全局、重眼前轻长远。搞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对密切干群关系危害极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精神,为干部扎实开展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
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落实、见实效。政协委员中的党员和政协工作者要为政协履行职能建言献策,力戒空谈,多建有据之言,多献务实之策。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察实情,建真言,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标准要求,把建言献策的着力点放到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上来,决不让鲜花掌声淹没群众意见,决不让成绩数字掩盖矛盾问题,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接“地气”,走近群众聚“人气”,坚持研究发展思路向群众问询,查找发展问题听群众意见,提出发展建议向群众请教,检验发展成效由群众评判,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当中探寻改善民生的好办法。要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学的思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把人民群众的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中共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常务副秘书长)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